关于手足口病的那点事

孩子上幼儿园,偶尔会听见同班小朋友有手足口病。很多宝爸宝妈们都想知道到底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染的、得了手足口病该如何治疗、如何能够预防手足口病等等,下面我们就根据家长们关心的这些问题对手足口病进行一个全面的介绍。


image.png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每年的4-6月份是高发期,部分地区在10-11月还会出现秋季小高峰。


二、手足口病如何传染?


image.png


手足口病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即只携带病毒但没有症状)为主要传染源,可以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唾液、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比如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衣物等引起感染;其次飞沫传播、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三、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image.pngimage.png


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在38℃左右,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这时需要家长朋友们细心观察,不要把手足口病误当成普通感冒。手足口病的典型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不痛不痒,皮疹恢复时也不结痂、不留疤。但是,如果患儿口腔的疱疹破溃形成溃疡,则疼痛感较重,患儿会表现出烦躁、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以上表现是普通型手足口病,大部分患儿在1周左右痊愈,没有后遗症,只有很少部分重型手足口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心肺功能衰竭等。


四、手足口病如何治疗?


(一)一般治疗


首先家长朋友们应积极控制高热,若宝宝体温在38.5℃以下可采用物理降温,若超过38.5℃则可考虑应用退热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若患儿发生惊厥则需及时止惊,常用止惊药物有:咪达唑仑肌肉注射、地西泮静脉注射、水合氯醛灌肠等,当然这些是需要在医院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处置的。


(二)病因治疗


手足口病通常可以自愈,且目前尚无特效的抗肠道病毒药物。可选择广谱抗病毒药干扰素雾化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在这里家长们需注意的是,常用的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对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是无效的,家长们不要错误用药。


(三)其他


如果是重症手足口病还可能需要甘露醇降颅内压、血管活性药物、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五、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image.png


预防手足口病,家长很关键,要做好家庭消毒措施,宝宝们使用的物品如衣物、餐具、玩具等要及时清洗消毒;家长在接触宝宝前、更换尿布及处理粪便后要洗手;不要给孩子吃不熟的食物或喝生水;居室要勤通风,勤晒衣被;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此外,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非常重要。


六、接种疫苗


因为治疗手足口病并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大规模流行的传染病来说,疫苗接种预防就成为一个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针对手足口病的疫苗只有一种,叫做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那么有些家长朋友们就要问了,能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那么多种,为什么只针对这种病毒研制疫苗呢?这是因为肠道病毒71型是我国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之一,而且它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普通的手足口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重症手足口病,因此若有效预防肠道病毒71型的感染,将会大大减少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


希望通过家长们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能够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远离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