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感冒药的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是什么?
主要通过稀释痰液或液化黏痰,使之易于咳出。常见的有:
氯化铵,多用于急慢性呼吸道炎症痰黏稠不易咳出者,可增强四环素、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有胃黏膜刺激作用,故饭后服用。2岁以下须遵医嘱。
愈创木酚甘油醚,为美国最常用的口服祛痰药,降低痰液黏稠度,使黏痰易于咳出,并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但是偶见会有胃部刺激和嗜睡的作用,所以饭后服用。2岁以下须遵医嘱。
溴己新,主要用于肺或支气管慢性疾病有黏痰又不易咳出的患儿。在使用时,偶见有轻微的胃肠道反应。
氨溴索,除祛痰作用外,还具有一定的镇咳作用,在用药期间应避免同时服用强效镇咳药;它可增强阿莫西林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红霉素等药物的抗菌疗效;口服溶液可饭后服用,也可用于雾化治疗。
N-乙酰半胱氨酸:主要用于大量黏痰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咳痰困难;用药时,可能会导致呛咳、支气管痉挛等,一般经减量后可缓解;
特别提醒:糖尿病患儿、婴幼儿慎用;支气管哮喘、严重呼吸道阻塞等患儿禁用,尤其是雾化吸入或气管内滴注一定是禁用范围;
服药时,应该避免同时服用强效镇咳药;同时注意本药可减弱青霉素、四环素、头孢菌素类抗菌活性。
祛痰药的用药建议:糖浆剂不应用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因为糖可降低婴儿对母乳的兴趣。祛痰药多数可致恶心、呕吐,所以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导致电解质紊乱。
常见的有:
右美沙芬,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中枢性镇咳药之一,没有成瘾性,主要用于刺激性干咳和频繁、剧烈的咳嗽,不推荐用于慢性或伴有大量分泌物的咳嗽。
福尔可定,中枢性镇咳药,成瘾性极小,容易经消化道吸收,选择性地抑制咳嗽,同时也具有镇静和极弱的镇痛作用,主要用于干咳。
镇咳药的用药建议:儿童一般应少用镇咳药,多痰或肺淤血患儿应禁用。少数剧烈咳嗽或伴有胸痛的患儿,可给予镇咳药,但必须严格控制、谨慎应用。儿童必须禁用具有成瘾性的中枢镇咳药,如可待因及含可待因的复方制剂。儿童使用镇咳药3~7天若效果不明显,应作进一步检查以免漏诊、误诊。
使肿胀的鼻黏膜血管收缩,以减轻鼻充血,缓解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常见的有:
伪麻黄碱,目前儿科临床常联合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抗组胺药(如扑尔敏)、止咳药(如右美沙芬)等,用于复方制剂。
盐酸赛洛唑啉,适用于解除急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等引起的鼻症状。多用其滴鼻液,早晨和睡前各1次。6 岁以下儿童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总剂量不超过0.4 mg/kg,连用不超过7 天。
鼻减充血剂的用药建议:普通感冒或存在鼻塞、流涕时,可用含伪麻黄碱制剂缓解鼻塞和保持呼吸道通畅。婴儿要慎用局部减充血剂。
第1代抗组胺药,如马来酸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等具有抗胆碱作用,有助于减少鼻咽分泌物、减轻咳嗽症状,与鼻减充血剂(如伪麻黄碱)通常作为经典复方制剂被推荐用于普通感冒早期的对症用药。
常见的有:
布洛芬,治疗儿童高热安全、有效、持续时间长,在儿科临床广泛应用,但应注意用药过量和过频,避免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热时口服给予分散片或混悬液,需要时6~8 小时重复使用1次,每24 小时不超过4次,允许6个月以上儿童使用。
对乙酰氨基酚,又称扑热息痛,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常规剂量短时间服用该药,不良反应很少,但如果大剂量或较长时间应用,则有可能发生肝毒性。发热儿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单次剂量不应超过75 mg/(公斤·天),3~12岁小儿每24 小时不超过5次,疗程不超过5 天。2岁以下须遵医嘱。
解热镇痛药的用药建议:解热镇痛药属对症治疗,有时会因为用药掩盖了症状而影响诊断,所以诊断不明时应慎重使用;在这里,药师不推荐儿童使用针剂的解热镇痛药。
需要特别提醒家长的是,家长在选择对症治疗的药物时应注意查看药物成分表,避免出现重复用药、不恰当联合用药和盲目用药等问题。例如含退热成分的复方感冒制剂不应与退热药联用;不应给予无发热患儿使用含退热成分的复方感冒制剂;不应同时服用两种以上感冒药等,以防超量用药并增加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