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见于2~8岁的儿童。
临床症状有:
1、发热。
2、咽痛和头痛。
3、杨梅舌。
4、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等。
患儿脸上发红但不出疹,与红色的颜面相比,口唇周围常显得苍白,俗称“环口苍白圈”。这时检查患儿的嗓子,可看到扁桃体充血明显,有时还能看到脓性渗出。
猩红热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传染性最强,皮肤脱屑期则无传染性。当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的时候,通过空气就会传给别人。也可通过被病人污染的食物、餐具、玩具、图书、日常用品等传播,故容易在幼儿园造成流行。
目前,猩红热尚没有可供预防的疫苗,因此,预防猩红热的关键应在冬、春季尽量不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出门要戴口罩。因为猩红热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抵抗力低下人常引起猩红热,但有些人对红疹毒素具有抵抗力,所以只引起咽峡炎(闹嗓子)。因此,避免与闹嗓子的人接触,也是防止感染的好办法。
得了猩红热应立即隔离和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减少身体的消耗和心脏的负担,防止发生并发症。另外,还要多饮开水,给予富有营养和易消化的饮食。对高热患儿,应给予适量退热药物,大部分在10 天内能治愈。少数病人可并发颈淋巴结炎、中耳炎甚至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心肌炎,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不可麻痹大意。
猩红热并不可怕,青霉素常为特效药物。倘若小儿对青霉素过敏,可选择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若对青霉素有过敏性休克史者不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此外,亦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磺胺类抗菌药物,不过选用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磺胺类抗菌药物应根据当地的细菌耐药情况,如果耐药率超过75%,应替代选用磷霉素、糖肽类、碳青霉烯类、恶唑烷酮类,必要时可超说明书使用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米诺环素、达托霉素等。
小儿猩红热是常见病,多发病,且易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肾炎、风湿热等。父母应严密观察,注意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